《厦门晚报》:贴心服务机构 按需培养人才
厦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(火炬园)投用两年,成为企业人才服务新高地

日期:2024-05-24

文/记者 张海军 通讯员 郭文晨 图/受访单位提供

■厦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(火炬园)与200多所高校建立交流合作机制。

■走进新兴产业职业技能提升基地,仿佛置身于生产车间。

近日,在厦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(火炬园)的新兴产业职业技能提升基地(下称“基地”)的集成电路培新教室里,一批年轻人专心学习芯片封装的相关知识。培训结束,他们将根据基地的安排,找到与其技能相适应的工作。

不久前,基地还与外聘芯片专家签订协议,今年计划培养超过300名先进封装研发专业人才。

厦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(火炬园)自2022年正式运营以来,一直秉承“政府引导、企业主体”的发展理念,致力于构建一个以“服务产业、助力企业、促进就业”为核心的服务平台。该平台不仅吸引众多产业人才,还提供招聘和培训服务,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
文/记者 张海军 通讯员 郭文晨 图/受访单位提供

优惠政策有针对性 更多服务细致入微

近年来,为了促进企业与人才的有效对接,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,火炬高新区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平台优势,不断探索和优化服务,为企业和人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。产业园通过完善管理服务和配套设施,提供一站式服务,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,已吸引60多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,累计为入驻机构提供超过130万元的补贴。

“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开园,我们就进驻了。”厦门众拓达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淑芳告诉记者,他们是一家从事劳务派遣、生产外包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,成立十多年,原来已有很大的办公场所,但看好产业园的服务和发展前景,选择在第一时间入驻。

“其他产业园的业主单位,更多扮演‘房东’角色。”刘淑芳说,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则不同,除了推出很多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,还提供许多暖到企业心坎上的细致服务。如每次产业园做宣传推广,报道亮相的主角都是他们这些入驻企业。产业园还借助高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,为他们优先对接园区高新技术企业、龙头骨干企业的用工需求。

厦门火炬高新区人才聚集的优势,为产业园提供了创新的“一赛事、二提升、三交流”品牌活动,如留学人才专场招聘交流会、主题沙龙、产才专场对接会等,为人才和企业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。至今,产业园已成功举办超过30场培训活动,吸引近千家次企业参与,成功帮助高新区企业解决2000多人次的用工需求。

根据企业用工需求 培养特定领域人才

流线型的外观、灵巧的机械手臂。走进新兴产业职业技能提升基地,科技感十足的工业机器人映入眼帘,现场还设有目检区、工艺仿真实训室、版图设计实训室等,仿佛置身于真正的生产车间。

引进这些设备的是落户产业园的厦门美德职业培训学校,校长王进告诉记者,学校采用“理论教学+实践操作+项目实训”的创新培养模式,注重提升学员综合素质。学校配置了先进的实验设备,让学员在实践中提高技能。

“我以前曾在高校工作过一段时间,发现高校学生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些差距。”她说,在美德学校,他们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,订单化培养人才。根据学员的基础和兴趣,提供不同层次、不同方向的课程,以满足学员个性化需求。

此外,学校定期举办行业交流活动,邀请企业代表、校友分享经验,拓宽学员的视野。“有学员本科学的不是集成电路方向,到我们这里学习后,进入芯片行业工作,几年时间年薪就达到四五十万元。”王进说。

美德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,为学员提供优质的就业岗位。学校注重学员的实战能力培养,使他们具备较强的竞争力,顺利进入企业工作。

据悉,产业园积极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,与200多所高校建立交流合作机制,并成功促成10多家企业与厦门大学、厦门东海学院、集美大学共建实习/实训基地。

在产业需求的驱动下,产业园探索创新的育才模式,引进知名培训机构运营,并与政府机构共建,实现“一园两地”的共建共享模式。新兴产业职业技能提升基地和工业机器人培训中心的落地,为企业提供一个培育人才、集聚产业、整合服务的平台。

在火炬高新区和湖里区人社局的支持下,新兴产业职业技能提升基地积极搭建企业与人才之间的桥梁,与本地芯片重点企业深度合作。自去年3月成立以来,基地已培训半导体芯片制造技能人才300余人,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100余人。基地还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人才招聘和输送会议,承接就业困难户的培训,帮助培训人员实现100%的就业率。

高新区将继续扩大运营规模和服务体系,深化人才“引、育、留、用”的策略,构建资源共享、信息互通、优势互补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态,将产业园打造成为引进人才的新阵地、联系人才的新桥梁、服务人才的新窗口和促进就业的新平台。